跳到主要內容區

葉雅庭(95級學士班)系友經驗談

 

1

 

葉雅庭 Kalesekes Culug (娥葛絲) 99年畢業 西元2010年

       泰武鄉武潭村排灣族,媒體工作者(節目製作人及企編),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高中時學習美工,大學就讀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大學三年級成立個人工作室,研究所就讀於民族藝術研究所,畢業後主持兒童青少年節目進入電視媒體,曾入圍金鐘獎兒少節目主持人獎,並於2016、2021及2022年參與企劃節目榮獲電視金鐘獎。

 

追尋自我文化的連結

       從小在臺中市長大的我,只有逢年過節與傳統祭典才會回到自己的部落,文化上是失根的,只能透過繪畫創作去連結自己與母體文化,而這些參考資料源自於去脈絡的圖書館資料。為了提升作品的形式與內涵,我選擇解構自我並重新建構的學習之路。進入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之前我抱持著學習原住民文化的期許而來,但學習的過程中卻是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是原住民?」

 

原住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是我第二個部落

       在學期間,我積極參與學校社團,系學會及馬卡學生會(排灣族學生會),學生會的任務讓我可以應用過去設計專業發揮所長並與團隊一起學習,而馬卡學生會更像我心理投射的部落。每年寒暑假我們自發性舉辦「部落有教室」前往排灣族部落,大一時,去泰武鄉佳興部落,那是我第一次去其他部落的經驗。我們早上與耆老學習瞭解佳興部落的文手、歌謠、祭儀等,下午帶著當地的孩子一起做課輔帶活動,我才真正理解到學習成為排灣族是「生活出來的」。當然,原民院最強大的優勢是多元族群的聚合,我們有很多機會經驗學習不同的文化,豐富自己的知識,學習尊重文化上的差異。

        族文系學程延續了我對藝術設計的熱愛,也為我開拓更廣的視野,在學期間所修讀的兩個學程分別是多元文化專業學程與原住民藝術創意學程,細數四年來的學習獲益良多不勝枚舉,例如:賴淑娟老師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概論、葉秀燕老師的原住民物質文化、謝若蘭老師的性別文化、林徐達老師的流行文化、羅正心老師的文化田野工作、傅可恩老師的政治經濟學、盧玉珍老師的文化研究等,每一門課都是我學習的養分,少任何一堂都無法建構出現在的我,當然族文系的知識學習不是立竿見影,卻是我生命的維他命,教會我獨立思考與觀看世界的方式。

 

不僅是知識 更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

        上述這些課程所教會我的方法也應用在媒體工作上,其中羅正心老師的文化田野工作課程曾說過很經典的一句話:「要會做田野,就要先學會做人的道理!」,這句話時時刻刻警惕著我,特別是在製作節目時與來賓的互動,甚至是田調時的態度。在訪談前充分準備是基本功,如此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而交流過程中真誠的互動與關心,對方都能深刻的感應到,專業上也能獲得尊重。第二門是盧玉珍老師的文化研究,回想起來當初在修這門課時,同學們都叫苦連天,因為盧老師每週都有讀本,而最困難的就是要在閱讀完後寫下一百個字的摘要,只能一百個字。意味著必須要了解讀本的核心,並且用書寫架構去詮釋文章的價值。這個方法我長期應用在企劃節目腳本時,一集48分鐘的節目四段三破,三幕式劇本結構與敘事節奏,如果沒有掌握該集的節目核心就會容易偏離主題。在書寫過程中對照節目核心,思路會更清晰。

       第三門課是葉秀燕老師的原住民物質文化,這門課給予我的領受不只是學術上的知識,還有精神層次的啟發。老師為了要訓練同學口頭簡報的方法,規劃了簡報製作與發表,矯正我缺乏自信的儀態與口語表達。常常聽說「族文系的學生特別會簡報」,我想這也是被老師打磨出來的成果。不僅如此,在物質文化這堂課中我們穿上自己的族服,並且分享人與物(服飾)的關聯,當下我聽見許多真實而美麗的生命經驗透過服飾被傳遞。這堂課期末報告時,當我們都猶豫著研究主題,Joyce老師說:「能激發妳的熱情與興趣就是適合你的好題目!」因為愛,妳會願意突破與挑戰。

       常聽剛入學的新生會問,族文系究竟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你的選擇,而決定是日積月累而形塑的價值觀。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自己明白,但是為什麼要成為那樣的人,是你獨立思考判斷後的結果,還是社會期待下的承擔?在寫這篇心得時,我翻閱了13年前大四畢展時我們編輯的畢刊,許多同學都已實現理想,例如:回到部落服務、考上國考、出專輯、當社工師、當族語老師、成為客運司機,有些同學的成就甚至超出預期,環遊世界、出國深造取得博士學位等。我相信,大學四年不是人生的全部,但足夠培養主體性的思考、多元的觀點、溝通協調的能力,現在我仍帶著習得的方法持續透過影像訴說更多真實動人的故事。

 

1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