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區芷筠(107級學士班 ) 系友經驗談

來族文系的原因

「為什麼一個香港人要來台灣,來到花蓮,來到原民院讀族文系?」這個問題我在四年的學生生涯中回答過無數次,但每次的回答都不太一樣,有時甚至說不出個所以然。

大一的我會說是因為喜歡原民文化而來。在過去的生命經驗中,離不開華人或「西方」文化。因此,在到訪過花東的部落以及認識到原民文化和議題之後,就深深地被異文化所吸引住,因而決定來到族文一探究竟。大一上的時候,修讀了「台灣原住民族概論」和「原住民樂舞文化」,確實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但又有另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學?

在學習的過程中尋找自我

看著身邊的原民同學默默在各自的領域中耕耘,可以大方地和別人分享自己的部落及文化,也有一部分的人慢慢找回自己的根。身為非原民同學又是外國人的我,陷入一陣迷惘。「我是誰?」成為我心中最大的疑問。同時,也不停思考著各種現實的問題,想要釐清自己的定位和來到這裡的目的。

在離開母文化以後,我才開始思考「我是誰?」這是過去在主流文化中成長的我不曾、也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族文系接觸到不同的族群與文化後,漸漸長出能看見更多異同的能力。同時,也透過這些異和同更了解了自己、家族、所成長的社會以及自身的認同。像是在「族群研究概論」課程中討論「恢復傳統姓名」的議題時,我發現自己會從不同語言的名字中獲得不同的身分認同感;在「原住民物質文化」的課程中,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透過手作展現這些認同。

在認識異文化的同時,其實也在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這樣子的探索並不會因為課程結束了或畢業了而停止,反而會變成一種習慣,培養出自己的觀察力與敏感度。這些能力雖然無法被量化,但你會因此獲得一雙和別人不同的眼睛以及一顆開放的心,能夠看見一些別人沒注意到的事或物,也更能同理他人。

從能力變成「實力」

族文系的我們不太會執著於事情的對錯,而是希望回歸到原本的脈絡進行思考,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繼而尋找解方。族文系提供了一個開放、尊重多元的環境,進行不同的討論與交流,自然而然就能培養出個人的思辨能力。

此外,族文系在學程及課程的選擇上自由度都很高,除了可以修讀別系課程以外,課程中也常常可以按照個人的興趣和技能呈現所學。像我就曾以文字報告、影片、電台節目、投稿、舉辦線上展覽、擺攤、製作書籍、設計遊戲等多種方式作為期末學習成果。你會學會如何將學習過程中的所見、所思、所感,透過不同媒介轉化成不同的成果。對於未來(不管是覓職或工作上)都很有幫助,甚至可以變成日後創作謀生的實力。

「田野的最後會回歸到自己本身。」

這是「田野工作」的第一堂課上老師所說的,我想這也是這四年在族文系的一個總結。畢業生們能提供的只是我們個人的故事與經歷,每個人發展的路徑都會因個人特質和興趣而有所不同,一樣的是我們都在生活中實踐出族文所學。如果你被我們的經驗談吸引到了,我想,你一定有成為族文人的特質!歡迎你加入族文系的大家庭!

 

 

                                             55

瀏覽數: